文化,是一种生活

文化,是一种生活

转载自孙君老师文章



《乡村模样》终于弄出来了,我受老友鲍国志重托,为此书作序,实之欣慰,因为我有话要说。第一次看到此书,我说这本书的名字好,估计是王继军取的书名吧?老鲍笑着说正是。因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取有文化的名字,才不会取过于夸张与浮躁的名字。《乡村摸样》说的就是乡村最普通的一种状态,一种普通农民的生活方式,一种毫不修饰,感觉平淡之美的乡村景观如何修复的一本书。这种记忆中的美丽,就如同吃饭与走路那样简单与真实,就像男人要像男人、城市要像城市、乡村一定要像乡村,这就是我们做“郝堂茶人家”项目的共同价值观。


我原本以为文化是一个意识形态,后来我慢慢发现,文化不属于意识形态,而是与万物一样,需要土壤,需要阳光与水。这种感受是我近几年体会到的,这种体会只有在城乡两种环境之中,并要用心去体会乡村,才会感受到文化是什么东西。


2011 年,我受平桥区政府之托,与老鲍、三李 ( 李昌平、李如道、李开良)等一起设计和建设郝堂村。我们从不认为我们是在做规划与设计,我们一直做的是农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修复,是把文化注入一种精神,求其神注入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把文化这种东西从城市取回,归还于乡村,重新植入到郝堂村的土地之中,这不是种花,也不是表演,而是以一种生活的状态让生活中的乡村更为纯正,更为真实,更有乡村的感觉。


老鲍经常说,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是两个概念。城市(公园、景区、度假村、酒店)等,是以人为本之美学,是以人的思维来控制自然之美。城市虽然景成园,美如画,可是在景观土地之下是一片沙漠,任何蚂蚁与蚯蚓都生存不了,城市的绿化与生态没有关系,有的就是一种破坏。而乡村不同,乡村景观是以自然为本、敬天法地、天人合一,希望虫与鸟能像人一样拥有尊严。就如同中国画一样,人与建筑永远是融入自然,小于自然。这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两种文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老鲍在郝堂种植的是一种普通人的记忆,是今天社会中人们已忘却的文化,这种忘却在今天的乡村还能够挖掘,或者去培植,这种培植不是规划,而是梳理。两年下来,我们的收获就是今天的郝堂村。乡村模样,其实就是一种城市文化中渐渐遗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今天城市文化的批评,尤其是当今自认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为乡村做规划与设计。近 30 年来,我们发现做乡村规划与设计的 100% 是文化人,而现实中,凡是被城市文化人设计与规划的乡村 90% 是一种破坏,是用假文化在摧毁真文明,是一种对乡村社会的摧残。也就是说文化一旦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文化渐渐就开始变异,原有的乡村基因如同今天的杂交水稻与转基因一样,杂交出来的是不能培育的种子,转基因也因为原有基因的变异,没有生命力。就如同马与驴子交配生下的骡子,它不是马也不是驴子,而是另一种不正常的生命体,骡子因此只有一次生命,不能繁衍。这如同今天乡村景观进入城市一样,景观同样开始变性,城市中的土壤中不再具有生命,植物不能繁育下一代。乡村文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杂交成一种外表美丽、技术含金量高,拥有科学家与理论家来延伸的文化,这种延伸已经演变为如宫中太监做着与结婚生孩子的事。乡村景观,至今是乡村建设中极为困惑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已断裂,我们的自信己丢失,我们只会沿袭着西方的美学。如消费主义,对大自然无限的索取,用科技来代替文化,用科学来取代常识,最终期待用城市取代乡村等错误的人类自愚哲学。300年的工业文明过去了,只要人类脚步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一片沙漠。我们没有学会西方文化中的品质,却保留了东方文化中的糟粕;我们没有学到西方文明中的优雅,却学会西方文化中的野蛮。我们开始觉悟,文明只要脱离土壤,就像一群“太监”来研究我们的后代繁衍,这实在是我泱泱大国之悲哀。


明代文化人计成在 1631 年著写的《园冶》中就对景观有明确注明,感觉就是写给今天规划与设计者的提示:其尤劣者以华丽堆砌相竞尚,甚至池求其方,岸求其直,亭榭务求其左右对峙,山石花木如雁行。其著者,因地制宜,施法自然。500 年之后,今天的乡村规划(景观)当下的正是以华丽的豪华石材(大理石、汉白玉、磁砖)进行堆砌,并以为漂亮而成为时尚。水池要求方正,河岸要笔直,亭榭建得僵直,山石花木种的一排排,整齐的像士兵排队,一点没有曲线之美。哎,实在让我感到难看之极。郝堂是一次乡村景观的实验场。老鲍做的,是一种乡村文化复兴。乡村物种的归位,土壤改良,外来物种的清除,顺从自然界的,利于生产的乡村景观修复,乡村景观与历史的融合,生活方式与乡愁的对接,因地制宜施法自然,安居乐业。郝堂乡村景观,源于心、动于情、爱于村、似于形。做得踏踏实实,不表演、不装饰,把文化还给乡村,把艺术还给自然。让迷失的城市人找到“外婆家”的感觉,能让大家感觉很像中国,让农民还能找到回家的路。让这个村里的年轻人回来,让成群的鸟儿又回到村里。这个感觉,这个形态,就是老鲍心中追求的乡村,营造的乡村景色。一个不仅记住乡愁,更充满活力的郝堂。今天的郝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郝堂却更像乡村了,郝堂的农民在安居的前提下把乡村景色演绎成一幅人见人爱的郝堂模样,这个模样就是我们心中的乡村,也是老鲍心中的一种文化。